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老人與狗


曼哈頓中城街上熙熙攘攘,人潮川流不息。若是因為看櫥窗、接手機而遊蕩起來,後面的人很可能會因為走太快來不及減速撞上你。

有幾次注意到一個牽著大狗的老人。個子小小但是精力充沛。頭上精光,冬天的冰雪打得頭頂一片紅也從不戴帽子。他微微地跛著腳,奶油黃的拉布拉多犬拉在身邊,總是在五十七街上迎面而來。

初夏,狗似乎走得吃力。

過了半月,老人獨自走在五十七街上,不見大狗。

入秋,老人牽著一隻奶油黃的小小拉布拉多犬。我鬆了口氣。

行人來去匆匆,我上班路上除了老人與狗還有其他幾個常出現的角色。但是,我們的生命除了偶而的眼神交會,並沒有任何交集。像是地鐵裡平行、黑暗中另一輛載滿乘客的列車,瞬間又分離駛往不同的目的地。紐約客說,站在五十七街和第五大道的交叉口,一定會遇見幾個舊識。或許是吧。那我又想要遇見誰呢?

Labels:

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從來也沒在地鐵上聽音樂的習慣。近幾天發現自己的固執,放了隨身聽在背包裡,試著做個小小牛步的改變。

尖峰時間的地鐵裡,能坐的位子都沒空著。車廂這一端特別暗,幾個燈管沒亮,身前又站著人,坐在對邊的人有大半浸在鐵灰的影子下。向光處望去,有八成滿吧。

戴上耳機,音樂找到了出口,繞了幾圈,我前後坐滿了人,眼淚卻成串地落下。驚慌地扯下耳機,怎麼回事?完全沒理由。平復了呼吸,帶回耳機,心底的黑又是一湧而出,完全不知道,這東西是什麼,怎麼,在這擁擠無所遁逃的地方,把我從裡到外翻轉了一圈。

車廂裡依舊是列車行進的刺耳雜音,到站離站,乘客在肩旁進進出出,我在人堆裡與孤獨第一次打了照面。


-Year 2000

Labels:

Sunday, March 09, 2008

紐約十年的十件大事


1) 學會用電鍋煮白米飯。

2) 熟讀學生簽證法規,轉三次學。

3) 十年搬八次家:Brooklyn Heights, Lower Manhattan, Bensonhurst, Forest Hills, Elmhurst, Forest Hills, Battery Park City, Park Slope.

4) 英文突飛猛進。

5) 極端自由,極端寂寞。

6) 第一次知道貓咪這麼可愛,讓你的心保持柔軟。

7) 最高紀錄同時兼四個差;工作努力貴人不斷。

8) 大約十五個婚禮,許多錯過沒能參加;五個葬禮,都沒能出席。

9) 把自己嫁了。

10) 開始存退休金。




-紀念愛貓丹波。

Labels:

Thursday, March 06, 2008

Missing (2003 作)



渡口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浮雲白日 山川莊嚴溫柔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華年從此停頓

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席慕蓉 七里香,1979)


今天在地鐵上一直想著這首詩,可能是最近想念老朋友的時間多些。

高中姊妹滔恩母、難姊、饅頭在台灣相聚,三個剛過三十的女人睡在客廳徹夜聊天,隔天都感冒生病。我在地球的另一端可羨慕著啊。Wish I could be there. 想念高中時的革命情感,半大不小懵懵懂懂的友情與愛情,從非法到合法騎乘機車,陽明山上金山海邊,中泰賓館KISS放的每一首歌都知道來歷。熬夜趕圖,咖啡一杯接一杯;你第一次抽煙是什麼時候?

常慶幸自己高中時該玩的都玩到了,還沒玩出後遺症來(像爸媽擔心的誤入歧途之類)。我親愛的姊妹們也都念了大學。在大學美術系裡,我們這些高職畢業補習或工作之後才考上的學生似乎有著相同的調調;年紀大個兩歲,被貼上很會玩的標籤,英文或是數學的分數超低。

然後高中的生活就悄悄成為過往記憶,只在婚禮或學人歸國時補報現況。我錯過了妳的新住處,從不知妳有了新寵物,什麼時候開始居然會化妝,談話中多了家庭的煩惱。我錯過了妳的戀情與分手的時刻,沒能跟妳分享那個平凡而有微風的下午。

抬起頭,書桌前是紐約地鐵圖,我想起那二十小時的飛行距離,十二小時的時差,每分鐘10 cent的國際電話費,messengerICQ上小小的icon,留言板上熟悉的語氣,和那些我們錯過的,成長過程中的,芝麻綠豆小事情。

所以把這首詩作為開場白,給高中姊妹們,和消失了的A

Labels:

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肚子裡的蛔蟲也想家



那天 W 問我,為什麼妳的 comfort food 是一碗湯麵而不是一碗義大利麵?我說你這、這、這、不是明知故問嗎?

他指的是那種蝴蝶結麵拌上 pesto sauce,一道簡單好吃的家庭料理: 打碎的九層塔和大蒜跟著橄欖油的香味沾上鼻尖,放進口中後嘗出松子,Parmesan cheese, 鹽和胡椒的組合,把味覺感受推向另一個層次。新鮮的 pesto sauce 香氣撲鼻,可以把煎豬排和白煮魚變成五星料理。

我說,「湯麵比較健康啊,可以加肉加青菜,還有熱熱的湯....... 」 然後就結結巴巴地不知該怎樣形容湯麵帶來的滿足。對多數中國人來說,吃飯就是要熱呼呼的,那些三明治、沙拉吃下肚像是沒吃飽,硬是要再加一盤熱食。

家鄉味,近一年來常在我腦中飄起的是雞肉飯和盤盤小菜。紐約甚麼都有,卻沒吃過像樣的雞肉飯。台灣人聚集的法拉盛好多年沒去了,城內餐廳選擇多,也實在沒有吃台菜的機會。記得那小碗白飯頂著幾根雞絲,淋上熬著油蔥的雞油,加一碗魚丸湯,幾個人點盤燙青菜,大腸,豆干,吃完就近在逢甲逛夜市。

那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三月九號,早安來紐約就滿十年了。開了一個【紐約十年】的主題,來回顧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Labels: